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建设规划(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兽医、农垦、农产品加工、渔业(水利)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的有关部署,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我们编制了《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建设规划(2016—2020年)》,现印发你们,请根据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取得成效。
农业部办公厅
2017年3月24日
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建设规划
(2016—2020年)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的有关部署,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依据《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2014—2018年)》,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农业面源污染基本情况
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化学品投入逐年增加,养殖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农业投入品利用率低、种养殖废弃物处理滞后,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据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长期监测结果显示,2007—2013年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量总体增加,2013年以后化学需氧量和总磷开始下降,总氮趋稳,但排放总量仍然较大,形势依然严峻。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一是畜禽水产养殖。每年畜禽粪污产生量约38亿吨,综合利用率不到60%。水产养殖过程中大量饵料、养殖用药的使用,造成集中养殖区域水环境污染。二是化肥。2015年,化肥使用量6022万吨,利用率仅为35.2%,尤其是果园和设施蔬菜化肥过量施用现象较为突出。三是农药。农药使用量近年来稳定在30万吨(有效成分)左右,农药利用率为36.6%。四是农作物秸秆。2015年,秸秆产生量10.4亿吨,综合利用率80.2%,未被利用的秸秆,随意丢弃或露天焚烧,既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资源。五是废旧地膜。2015年,农用地膜使用量145万吨,当季农膜回收率尚不足2/3,农田“白色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成效与问题
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能力不断加强。逐步建立健全了全国农业面源污染国控监测网络,开展了农业面源污染长期定位监测工作,基本掌握了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形成了常态化、动态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二是节肥节药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试点,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规模,加大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力度。2015年,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近16亿亩次,化肥使用量增幅仅为0.45%;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23.1%,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2.7%。三是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取得明显进展。印发了《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科学划定禁养区,优化养殖布局。组织实施畜禽标准化养殖项目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开展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推进农村沼气转型升级,建设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386个,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试点25个,新增沼气生产能力4.87亿立方米,处理利用畜禽鲜粪等农业有机废弃物950万吨。自2006年以来,持续开展全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目前已创建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17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6218个。四是秸秆地膜综合利用成效明显。在河北等十省百县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促进县域秸秆全量化利用。因地制宜推广农作物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等利用方式,其中,肥料化、饲料化和基料化等农用比重达到66%,形成了农用为主、多元发展的利用格局。实施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在229个县开展地膜综合利用试点示范,新增地膜回收面积6000多万亩。五是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有序推进。组织实施农村清洁工程试点,在全国20余省建成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1600余处,示范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处理利用率达到95%以上。六是相关治理技术模式日趋成熟。依托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科研项目,围绕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排放、迁移、治理等开展系统研究,形成了一批较为成熟的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污染防控技术模式。七是综合试点示范逐步推动。选择江苏太湖、云南洱海、安徽巢湖、湖北三峡库区等南方水网密集区的重点流域和重要水源地开展综合治理试点,示范带动流域尺度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